本文介绍了失效分析方法和封装材料失效分析检测方法。
在失效分析领域,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学、扫描探测显微镜(SPM)、SEM、共焦显微镜与XPS作为核心技术手段,各自凭借独特的物理机制与检测优势,在材料表征与缺陷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随着技术迭代持续拓展应用边界,本文分述如下:
失效分析方法
封装材料失效分析检测方法
1、失效分析方法
1.X射线衍射
X射线衍射技术以晶体结构解析为核心,通过X射线与材料内部晶格的布拉格衍射效应,精准获取晶体相组成、晶格参数、微观应力、颗粒尺寸分布及多层结构匹配性等关键信息。其工作原理基于晶体中原子周期性排列产生的衍射增强现象——当X射线波长与晶面间距满足布拉格条件时,衍射峰强度显著提升,而非晶材料因缺乏长程有序结构,仅呈现宽化漫散射背景。现代XRD仪器已实现从密封管(1-3kW)到旋转阳极(18kW)的X射线源升级,配合点检测器、线性位置敏感检测器及电荷耦合器件,在100-1000埃厚度范围、>10微米空间分辨率下,可完成晶格参数测量、应力分布分析、热膨胀系数测定及薄膜厚度评估。近年来,XRD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在锂电池正极材料中,通过原位XRD实时监测充放电过程中的晶相演变与应力变化,为电极材料失效机制研究提供动态数据支撑;在半导体行业,同步辐射XRD结合高分辨衍射技术,可实现亚纳米级缺陷定位与层间界面应力分析,助力先进封装工艺优化。
2.拉曼光谱学
拉曼光谱学则聚焦分子振动模式识别,通过入射光与样本分子间非弹性散射产生的频率偏移,揭示化学键振动频率、相变行为及分子间相互作用信息。其散射过程分为瑞利散射(弹性散射,占比约99.999%)、斯托克斯散射(频率降低,能量转移至分子)与逆斯托克斯散射(频率升高,能量来自分子热运动),其中斯托克斯散射因强度优势成为主要分析对象。现代拉曼光谱仪采用氩离子、氪离子、二极管激光器等光源,结合90度角聚焦-收集光学系统与高灵敏度检测器,实现1波数光谱分辨率与微米级横向空间分辨率。在生物医学领域,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通过金/银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将检测灵敏度提升至单分子水平,已应用于癌症标志物检测与药物递送系统分析;在材料科学中,共聚焦拉曼成像技术可实现透明材料深度剖面分析,结合显微镜进行线扫描或三维成像,为复合材料界面失效研究提供纳米级空间分辨的化学信息。
3.扫描探测显微镜
扫描探测显微镜(SPM)以纳米尺度表面形貌与物理性质探测为特色,通过探针与样本表面的近场相互作用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其两大分支——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与扫描力显微镜(SFM,含原子力显微镜AFM)——分别基于隧道电流与范德华力/化学键力机制。STM通过金属探针(如钨、Pt-Ir合金)与导电样本间的偏压调控,利用隧道电流对针尖-样本距离的高度敏感性(遵循指数衰减规律)实现原子级形貌重构,尤其适用于金属、半导体表面原子排列与缺陷识别;SFM则通过弹性悬臂梁上尖端(硅/氮化硅材质,尖端半径约40纳米)的力学响应,结合激光反射-四象限光电二极管反馈系统,在非接触或轻敲模式下获取表面粗糙度、粘附力、弹性模量等多参数信息。近年来,SPM技术向多功能化与原位表征方向发展:如AFM结合电化学模块可实现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形貌-电化学耦合分析;基于压电纳米操纵器的SPM系统可实现纳米尺度缺陷的精准定位与修复;而低温/高温环境腔体的集成,则使SPM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研究材料失效的动态过程,例如高温氧化过程中金属表面氧化膜的生长与剥落机制。
4.扫描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作为表面形貌与成分分析的核心工具,通过聚焦电子束在样品表面的光栅扫描激发二次电子与背散射电子信号,构建出具有高深度场的三维形貌图像。其工作机制基于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入射电子与样品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产生背散射电子(BSE),其信号强度与原子序数Z呈正相关,可实现元素对比成像;非弹性碰撞则激发二次电子(SE),其逃逸深度受表面形貌影响显著,适用于微区形貌的精细表征。现代SEM已实现5纳米级横向分辨率与50万倍放大倍率,配合环境SEM技术可在高气压下观测潮湿或绝缘样品,拓展了生物组织、聚合物材料等特殊样品的适用性。近年来,SEM与能谱仪(EDS)的联用技术取得突破,通过同步采集形貌与元素分布信息,在半导体缺陷定位、金属腐蚀产物分析等领域实现纳米尺度成分-形貌关联表征,例如在先进封装工艺中精准识别焊点界面脆化机制。
5.共焦显微镜
共焦显微镜凭借其独特的光学层析能力,在三维生物结构成像与材料无损检测中占据重要地位。该技术通过针孔滤波实现点照明与点探测的共轭配置,有效抑制离焦光干扰,较传统光学显微镜提升30%以上的轴向分辨率与信噪比。其横向分辨率可达0.2微米,轴向分辨率优于5纳米,特别适用于活细胞动态观测与透明材料内部缺陷检测。现代共焦系统多采用激光光源与快速扫描振镜,结合尼普科盘旋转扫描技术,可实现毫秒级时间分辨率的实时三维成像。在生物医学领域,共焦显微镜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元突触结构解析、肿瘤组织微环境可视化;在材料科学中,则用于复合材料界面脱粘、涂层裂纹扩展的原位追踪。最新进展包括超分辨共焦技术的开发,通过结构光照明确保突破衍射极限,实现亚百纳米级三维成像,为细胞器互作网络、纳米材料自组装过程的研究提供新手段。
6.X射线光电子能谱
2、封装材料失效分析检测方法
在封装材料失效分析领域,针对PCB/PCBA、电子元器件、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及涂层/镀层等关键组件,已形成多维度、跨尺度的综合检测技术体系,其失效模式与检测手段紧密关联,且随技术进步持续迭代升级。
1.PCB/PCBA失效分析
PCB/PCBA,作为电子系统的核心载体,失效模式涵盖爆板、分层、短路、起泡及焊接不良等,无损检测手段如X射线透视、三维CT、C-SAM及红外热成像可快速定位内部缺陷,而表面元素分析则依赖SEM/EDS、FTIR、XPS及TOF-SIMS等技术实现化学键合状态与污染元素的精准识别;热分析通过DSC、TGA、DMA等揭示材料热稳定性与热机械性能演变,电性能测试则聚焦击穿电压、介电常数等关键参数评估。
2.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更强调电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联,开路、短路、漏电等模式需通过连接性测试与电参数测试量化表征,而无损检 测如X射线透视与C-SAM可穿透封装层识别内部焊点缺陷,制样技术如FIB与CP则实现微区精准取样,结合SEM二次电子像与EDS能谱实现纳米级形貌-成分同步分析。
3.金属封装材料失效分析
金属封装材料失效多源于设计缺陷、铸造/焊接/热处理工艺偏差,其分析需融合金相分析、XRD物相鉴定、残余应力测定及机械性能测试,XPS与AES的高灵敏度元素分析可揭示表面氧化膜成分与化学态变化,直读光谱仪则快速完成成分均匀性评估。
4.高分子材料失效分析
高分子材料失效模式多样,断裂、分层、腐蚀等需通过FTIR、拉曼光谱解析化学结构变化,SEM/EDS与XRF实现元素分布可视化,热分析如DSC/TGA追踪热降解行为,而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解析复杂聚合物的裂解产物指纹,辅助识别添加剂迁移或降解路径。
5.复合材料失效分析
复合材料失效分析因材料异质性需综合无损检测与破坏性实验,射线检测、超声成像及红外热波技术可穿透层间界面识别脱粘、裂纹等缺陷,热分析如TMA/DMTA则评估基体与增强相的热膨胀匹配性,切片分析结合FIB制样可实现界面区域的纳米级断口形貌观测。
6.涂层/镀层失效分析
涂层/镀层失效常表现为分层、起泡或脱落,其分析除共享高分子材料的检测手段外,还需通过体式显微镜与SEM进行断口形貌分析,结合拉伸/弯曲强度测试量化界面结合力。
近年来,行业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驱动的图像识别算法已深度融入失效分析流程,例如SEM图像自动缺陷分类与XRD谱图智能解析,显著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原位表征技术如环境SEM与高温XPS的联用,可在真实工况下动态监测材料失效过程,例如锂离子电池电极界面演化或金属腐蚀动力学研究;纳米级表征技术如超分辨共焦显微镜与AFM-XPS联用,则实现亚细胞级化学环境与结构缺陷的关联定位,为二维材料异质结失效机制解析提供新维度。
这些技术革新正推动失效分析向更精准、更动态、更智能的方向演进,为先进封装材料的研发、质量控制及失效预防构筑坚实的技术支撑。
END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