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沉积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材料被沉积到晶圆表面的厚度。常用单位是 埃/分钟 或 纳米/分钟(1纳米=10埃)。例如,速率是100埃/分钟,意味着每分钟能“长”出一层10纳米厚的薄膜。
这就像粉刷墙壁:
晶圆 = 等待粉刷的墙
沉积工艺 = 粉刷过程
沉积速率 = 每分钟油漆能覆盖多厚
芯片制造中主要有三大沉积技术,它们的原理和“穿衣”速度各不相同。
1. CVD:均匀涂覆的“化学家”
原理:让气体在晶圆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态薄膜。
速率:中速到高速(几十至几百纳米/分钟)。
特点:覆盖性极佳,能完美填充复杂的沟槽,薄膜质量高。但通常需要高温。
应用:沉积绝缘层(如二氧化硅)、多晶硅栅极等。
2. PVD:快速喷涂的“物理学家”
原理:用物理方法(如等离子体轰击)把固体靶材的原子“溅射”到晶圆上。
速率:高速(可达几百纳米/分钟以上)。
特点:速度很快,适合沉积较厚的金属层。但对深而窄的沟槽填充能力较差。
应用:制作金属导线(如铝、铜)、阻挡层等。
3. ALD:精雕细琢的“原子级工匠”
原理:一种特殊的CVD。将反应气体轮流通入,每次只形成一层原子薄膜,循环叠加。
速率:极慢(通常只有几埃/循环)。
特点:速度是硬伤,但拥有无与伦比的精确度和均匀性,厚度控制可达原子级。对于最先进的芯片,它是不可替代的。
应用:高介电常数栅极、高升宽比结构中的关键薄膜等。
速率对比总结:从快到慢大致为:PVD > CVD > ALD。
在芯片制造中,单纯追求高沉积速率是危险的。工程师必须在速度、质量和精度之间做权衡。
质量是关键:速率过快可能导致薄膜疏松、多孔,性能差。就像刷漆太快会留下刷痕和气泡。
台阶覆盖性是生命线:芯片表面凹凸不平。高速沉积(如PVD)可能无法均匀覆盖沟槽的侧壁和底部,导致器件失效。而ALD和CVD在这方面表现优异。
精度决定极限:在7nm、5nm这样的先进制程中,某些薄膜的厚度误差必须小于一个原子直径。这时,ALD的“慢”就成了不可替代的“准”。